阅读历史 |
请收藏本站网址:qlshuwu.com

第152节(2 / 2)

加入书签

,两盘炕上密密麻麻摆的都是鸡蛋。年前是第一批,整整五百个鸡蛋,孵出482只小鸡。小鸡就养在暖房里,然后,小秋发现,老爹王利民喂的不再是最传统的小米,而是混合饲料,还加工成了细小的颗粒。

小秋问了问才知道,这饲料是王利民今年琢磨出来的,有小米面、玉米面、鱼虾干粉、蛤壳粉、鸡蛋皮粉,甚至,还有一定比例的鸡蛋。当然,还加了小秋之前研究出,泡小米的药方,同样是把药材粉碎之后添加进去的。

看着爹娘加上大哥大伯大伯母倒班加热,饲喂照料、清理,繁忙辛苦,小秋就问,为什么不年后再孵蛋,腊月里孵鸡,成本高不说,人也累的不行,关键是成活率也比年后低。

王利民却给闺女算了个账,农村里一般是出了正月,甚至二月末三月初才孵鸡,他们腊月里孵鸡,就比大多数人提前了两到三个月,这样,他们的公鸡就可以提前两到三个月出栏上市出售。母鸡也会赶在夏季来临前开始下蛋,比常规育雏的母鸡多两三个月的产蛋期,喂的好了,第一年就能回本,甚至实现盈利。

小秋为老爹的智慧深深折服——果然,劳动人民的智慧是不容小觑的。

因为孵蛋育雏,这个年过得都忙忙碌碌的。

忙着过年、沉浸在节日气氛中的人们大多没有注意到,南疆那场旷日持久的战争,终于揭开了序幕。

仿佛一转眼,就过完了年,又过了十五,小秋和两个哥哥要开学了。

就在她开学的前一天,王家育好的雏鸡敞开售卖,结果,消息一放出去,村里人就都蜂拥而来,四百六十多只鸡雏都没到晌午,就被抢购一空了。

有那听到消息晚的,只能空手而归,临走还拉着王利民一个劲儿叮嘱,下一批一定给留一些。甚至,还有人给王利民手里塞钱的,说是付了定钱,才放心。

日夜忙碌了将近两个月,第一批鸡雏顺利孵化并卖完了,王利民算了一下,四百六十多只鸡雏,一共挣了二百块钱还挂零。这比养大了卖划算得多,主要是周期短。

于是,在小秋兄妹离家的时候,家里已经做完了消毒,准备迎接第二批小鸡出壳了。

路上,小秋还在想,什么时候,村子里能够通了电就好了。有了电,就能用上全自动孵化器,同样,制作饲料也不用人力了……

开学后不久,刚进入三月份,小秋就接到了吴戈和秦戎共同写来的信,吴海港的去向终于确定了,他去年暑假就率队开赴南疆,此时,已经成为上前线的第一批队伍。

小秋默然:她隐约记得,这场战争持续了十数年,但伤亡大的就是初期,后边小十年就主要是武力对峙和小规模零星冲突了。

对于那段战争她了解的有限,但印象中那个时期出了好几部反映战争的电视剧,战争场面很激烈,甚至称得上惨烈。而且,她相信,真实的战场,远比电视剧表现的更血腥,更残酷。

她竟然下意识地在心底念了一声佛:阿弥陀佛,希望吴叔叔和前线的战士们平安归来吧!

尽管,她的理智很清楚,这个祈祷太不现实,太天真!

三月末,宋家终于迎来了一件喜事——宋家在县城的旧宅,终于发还了。一同发还的还有当初宋家的老字号牌匾:兆丰园。

当初创建铺子的曾外祖,就是想着讨一个兆丰年的好彩头。之后几十年,兆丰园铺号经历了几代人,一直传承下来,并越来越大越来越兴旺,最后开进了省城,十多家分号遍布全省。

这块老牌匾历经了岁月风霜,牌匾背后边缘密布着深深浅浅的刀痕、缺损,原来,那人就把牌匾藏在了伙房中,充当了案板的垫木。

小秋陪着姥姥钟玉琴一起,在窗台前擦洗匾额上的污渍,钟玉琴缓缓地擦过匾额上的一道道印痕,幽幽道:“那个人当年是个孤儿,你姥爷有一次去省城视察分号,在黄河沿上等摆渡的时候看见了他,当时他只有六七岁,都饿昏了,一头的赖疮,你姥爷心善,将他捡了回来,请医生给他治了头上的疮,然后收他在点心作坊里当了个小伙计。我还记得第一次见他,那会儿他已经十来岁了,还憨憨的,只会闷头干活儿,见了人就红脸,都不太敢说话……”

听姥姥回忆过往岁月,沐浴着和煦温暖的初春阳光,小秋一时想,若是姥姥离开了,也能像她一样回到过去的岁月……若真的那样,姥姥指定会想办法让家人避开那十多年的磋磨,那娘和爹就不会成亲,自然就没有她什么事儿了!

暗暗笑了一回,小秋就询问姥姥,可还有过去的照片?

姥姥却笑着摇摇头:“搬家的时候慌慌张张的,都不知落到哪里去了。”话语中不无遗憾,却也早就看开了,放下了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