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请收藏本站网址:qlshuwu.com

第41节(3 / 5)

加入书签

当,永历尚在就这样横行无忌,很可能会引起那些重视纲常的人的反感——如果不是少唐王功勋卓著,文安之也会很反感的。就是现在他也有些不快,就暗示邓名还是要注意形象,不要让人觉得他夺位之心急不可待。

“为国无暇谋身。”就像上一次一样,邓名根本没有听明白文安之的暗示。

文安之又是轻轻摇头,在心里想着:“就知道他听不进去。”

接着又说到关于农民的安排。听邓名说十亩地只须上交一石粮食,文安之觉得根本不够用,同时他也认为保护费这个名字太难听了。

“督师大人明鉴,即使一亩收一石粮,恐怕也不够大军的需要,反正都是不够,干脆就少收点。只要收上来的粮食能满足登记造册、提刑衙门日常所用就可以了。”邓名的想法就是设法吸引逃进荒山的百姓回来,同时鼓励开荒、生产,只要有粮食生产出来,哪怕仅够百姓自家吃饱,也总比现在人们饥一顿、饱一顿强许多。

“没有三、五年,恐难有小成。”文安之觉得缓不济急,他担忧清廷会不会给西南三、五年安心发展的时间。

“这三、五年里可以靠军屯。”邓名宽慰道。现在奉节、三峡一带全是军屯,全民皆兵,不参军打仗的人也得给军队种地,不过人们的劳动积极性未必就比四川行都司那边强,向清廷统治区逃亡的事情时有发生。并不是每个人都像周开荒、李星汉这样誓死和鞑子战斗到底,有些辅兵觉得苦难的日子看不到尽头,宁可剃头去湖广那边开垦荒地。因为战乱,抛荒很多,清廷那边的官吏也在鼓励垦荒。就算要向清廷交纳一半的产出,至少自己还能剩下一半,还能有片属于自己的土地。

不过这些开荒的百姓大多不会开垦大片的田地,因为税赋很重,如果不能保证亩产,那一年辛苦下来,收获的七、八成都要交给官府。与其垦殖大片的田地导致平均亩产下降,还不如精耕细作,提高自己的收益率。

邓名面对的情况比满清那边还要糟糕,沃野千里的川西平原现在统统都是野草横生,对四川老百姓来说,到平原开荒的投资回报率比藏在峨眉山上种山田还要低:回到平原很可能遇到军队抓丁,就算成为自耕农,出产也基本都要上交官府。山区虽然贫瘠,但出产好歹还是自己的,再加上战争的威胁,百姓就更不愿意下山了。

少量的税收或许能刺激百姓恢复生产的欲望,十亩一石的保护费根本不需要精耕细作,开垦的土地多了收益就会急剧增加。只要百姓手里有大量的粮食,就算不能用税收的方式征到手中,或许仍有其它的办法,或借、或买都可以搞到手。要是根本没有粮食收获,那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。

虽然邓名说是十分之一的税率,但文安之觉得,十亩一石的税率恐怕连二十分之一都不到。不过文安之对邓名的用意还是能够理解,自古以来,轻赋税就是恢复生产的法门。汉朝初年民生凋敝,天子凑不出同一颜色的四匹马,大臣乘牛车上朝。为恢复生产推行过三十分之一税,当时百姓乐此不疲地开荒,很快就连中产之家也都有了三年存粮的积蓄。

不过那是和平时期恢复生产的手段,战争期间为了供养军队,官府恨不得拿走每一颗粮食。虽然农民的积极性越来越低,逃亡不断,生产不断萎缩,但若没有这些粮食续命,朝廷就要咽气了。文安之明知是饮鸩止渴,也只得如此,他只能盼望着在榨干军屯的所有潜能前打垮满清。

既然邓名坚持,文安之就不再反对。他权衡了一下,说不定这样也有好处,一边利用军屯给朝廷、军队续上这口气,一边利用轻赋税恢复生产。若是榨干军屯的时候战争还没结束,那还可以指望大片被开垦出来的良田。

至于授予冯双礼等将领的职务,都属于细枝末节的小事,文安之对这些以他名义发出的任命一概予以承认。

这些事情全部汇报完毕后,邓名面前的茶杯已经添了好几次水了,仍是感到有些口干舌燥:“督师若是没有其它要事,我先告退了。”

“先别走,老夫还有事。”文安之告诉邓名,赵天霸已经从福建返回奉节了,也就比邓名一行早到几天。

“老夫已经通知了延平郡王,郡王希望你能去福建一趟,很想见见你。”文安之一边说一边观察着邓名的反应。

李定国、郑成功都是有名的大英雄,邓名听说郑成功居然指名道姓地想见自己,第一反应当然是兴奋,兴奋过后邓名心中有点奇怪,就问道:“延平郡王为何要见我?”

见到邓名掩饰不住的兴奋之色后,文安之心中暗道:“果然不出老夫所料。”听到邓名的问话,文安之有一种“小子班门弄斧,还想在我面前装蒜”的感觉。

“你打算去么?”文安之问道,他估计邓名肯定愿意去。

果然,邓名反问道:“需要我什么时候动身?”

文安之想了想:“这倒不急,延平打算攻打南京,若是他顺利,或许到时候你去南京就可以了,若是他不顺,那等到尘埃落定再去福建也不迟。”

“延平郡王要出兵江南?”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